17年圣诞前夕,我在家刷了一遍《魔戒》之后,忽然临时想去趟新西兰。顺手到Skyscanner上查了下机票,感觉价格还算能同意的范围之类,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下了订单。
这是我第二次去新西兰旅拍,往返航程、实质拍摄和沿途闲逛,大约花费了2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这一张MtCook的全景接片,算是真的认可的作品。


目前,我将旅拍的历程写成文字,推荐下给大伙。
关于Mt Cook(库克雪山)
MtCook是新西兰的最高峰,坐落于南岛。它与LakePukaki湖相邻,背靠FoxGlacier,连绵持续的山脉把整个南岛从中间隔断开来。


拍摄MtCook,常规的打卡机位有两个,这也是我之前初次环新西兰南岛选择的路线。
一个是Peter'sLookout,从LakePukaki湖面角度拍摄雪山的远景。距离MtCook山脚下的住宿区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机位就在公路旁边。这是拍摄日落的方向,需要筹备中长焦段。
我当是的思路是日落黄金时段先拍摄MtCook山顶的单张,再于天黑后拍摄车轨,后期进行蒙版合成,用车轨起到引导线有哪些用途。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里真的是摄影团的必到之处,会时不时遇见一堆携带长枪短炮的人从大巴冲下来。。。




而另一个则是坐落于库克雪山国家公园内HookerValleyTrack步道中途的河涧上(全程一共有三个吊桥,这是在经过第二个吊桥之后)。在此拍摄的人较少,由于要从步道的大路穿过一片草丛和碎石方能到达,最后还要站在水中的大石头上。除此之外,这里有蚊虫的攻击,所以筹备好驱蚊喷雾尤为重要。
这同样是个日落机位,需要用广角以近距离拍摄日照金顶。除此之外,带上一个ND16滤镜能起到给前景中水流拉丝有哪些用途。






关于Muller Hut
相比于之前已经解锁的两个“简单模式”打卡机位,这一次我选择了尝试“普通模式”的MullerHutRoute路线以做到从高处拍摄MtCook、HookerValley乃至TasmanGlacier的全景。
大伙先通过Google的地形图感受下这个机位的视角。


为何说这个MullerHutTrack也只不过“普通模式”呢?
由于旁边还有个Sefton的线路,那个才是真的的“困难模式”。没专业的登山常识和队友伴随的话,千万不要尝试。不过,有兴趣的人可以移步去拜读下“四光圈”张焰老师的新西兰旅拍文章,他在Sefton雪山拍摄了不少大作。
抵达Mt Cook
我是12月20号开始的行程。由于这次是只想安安静静地去拍好MtCook,所以选择预定了Intercity的观光列车,直奔雪山下的小镇而去。


抵达后,于YHA安顿好住宿。结果跟青旅的老板聊天的时候,得知一个坏消息。
由于是圣诞的假期,所以山顶上宿营区木屋的床位已经被订光了。我要登顶并且计划多蹲守几天、等待一个好天气的话,就要自己背着帐篷睡袋上去。
这算是我摄影历程中最惨痛的一个失误。所以小伙伴将来去新西兰并且有在国家公园宿营的计划,假如正好是旅游旺季的话,必须要提前去他们政府的DOC网站查询床位、乃至提前付款预定。


最后,我发挥我们的厚脸皮,在青旅的大厅逐个询问,终于找到一个马上离开的背包客,把他的帐篷根据二手价买了下来,才总算解决了住宿的问题。
开始登山
第二天上午,在YHA最后检查了一下装备,确认没问题后,吃了顿好的,就出发前往徒步的步道。


虽然12月是南半球的夏天,但好在开始登山的时候是一个阴天,反倒凉风习习。不过我看着远方的乌云,开始担忧起拍摄时的天气。


步道前半段是修好的台阶,后半段则是艰难的岩石路,需要手脚并用才得以攀爬而上。我背着65L的户外登山包,整整走了6个小时,才得以到达山顶。这里已经是海拔3000多米,夏季依旧有大面积的积雪。此时云雾消散开,对面的雪山山顶就矗立在眼前,仿佛近在咫尺,引得我驻足。冷风呼啸而过,却吹不走我内心的狂喜。


继续前行一小段,就能看到新西兰政府DOC部门在国家公园内打造的休息站,是一个精致的小木屋。内有火炉、净化水、桌椅、床铺乃至炊具,也配备了专业的呼救工具,旺季还会派一个常驻的管理员保持秩序。


然而我没预定到木屋里面的铺位,只能在旁边的宿营区搭建帐篷。好在新西兰政府也很周到,有专门拓展出平坦地带,并且用石头围住,以起到遮风的成效。


至此,一次户外徒步的艰难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在天天的日出、日落时间等一个好天气,进行现场的拍摄了。
漫长等待
哪个了解,这在山顶一等,就是四天。
Day1:天空接近光板天,没晚霞,光线也没出现灿烂的金色。
太阳落下后,这边的山顶会飞速降温。我虽然穿着羽绒棉服,但操作相机要露出手来,就会瞬间感觉到寒风刺骨。


Day2:清早满怀期待地走出帐篷,天边轻微的红色让我开心了一下,但可惜,终究还是没烧起来。


由于受不了一个人在帐篷里的无聊,我在征得管理员允许之后,决定白天进来木屋跟其他的背包客侃大山来打发时间。然后就发现我是这里唯一的一个亚裔。


Day3:天气还是不好,不过等待的时间里,有一个小鸟儿过来陪着我,帮我消遣了不少的寂寞。
从这个视角,大伙也可以感受下,我当时的机位其实还是比较危险的,在一个陡峭山壁的倾斜石头上。每次都是安置好三脚架和相机后,快点自己也找个有支撑点的地方坐下来,以免滑倒或者遭遇大风。




第三天依旧无功而返之后,我就面临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的干粮吃完了,而且我也不了解自己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拍出认可的成效。
我一度考虑过把器材交给管理员看管,自己轻装下山,重新背着补给上来。
不过我来之前就非常机智地带足了现金,而同在宿营区的几位户外玩家也很友好。他们筹备下山的时候,纷纷“有卖有送”地把多余食物分给了我。如此,我又能在山顶多“苟”几天啦!
Day4:那天清晨我累得厉害,掀开帐篷门帘瞄了一眼,忽然发现远方有轻微火烧云的征兆。我顿时睡意全无,快点从帐篷里冲出来,扛着器材一路狂奔,再翻越石头的时候还险些摔倒,这才抢在云层翻红之前抵达机位。


察看了下云层的分布之后,我决定调整一下思路,用“横排竖拍”的办法,做一组全景接片。惊慌失措地完成了对焦和参数设置,我开始对着刻度以移动云台,尽量把所有些火烧云和整个山谷都囊括进去。
而云层也不负我的期望,这一次终于是红透了天际。我专注盯着屏幕,却也听到身后别的人在不远处的惊呼。大伙都一块被这眼前的景观震惊!


这种惊艳的场面只持续了几分钟,稍后云层开始颜色褪去,变成轻微的黄色。不过我已经很认可,了解自己捕捉到了最壮观秀丽的瞬间。
后来
我返回帐篷,整理好装备,就开始下撤。虽然下山的困难程度其实比上山更大,中途我在岩石和雪地滑到了好几次,膝盖也疼痛不已;但确信已经拍到了期望中的照片,反倒是飞快活。抵达山下的住宿区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吃了顿好的,来补偿下在山顶饥寒交迫的四天。


又花了几天时间,我沿途吃吃喝喝、闲逛美术馆,从MtCook中转到基督城,再乘坐飞机回家。其实途中已经按捺不住开心,开始给raw格式的照片修了一些初稿,以察看成效。
今年5月,这张MtCook的作品在MoscowInternationalFotoAward(莫斯科国际影赛)中获奖,也算是对我旅拍途中所有艰辛的最好回报!


总结
1、出发之前,必须要准时查询政府官方网站或者询问当地户外向导,确保补给站、休息区的最新状况。
2、吃喝类消耗品要多带一些,留有裕度以争取多一两天等待好天气。
3、厚脸皮+练好英语真的非常重要。不少海外的徒步路线,少有华人涉及,所以遇见麻烦要准时跟不同国家的老外交流乃至求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