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自驾一个半小时便金山嘴渔村的入口。老街入口的八角凉亭古朴高雅,青石板路蜿蜒延伸,两侧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点缀着渔网、船桨等元素,仿佛踏入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博物馆”。穿过窄巷,渔村博物馆与妈祖文化馆静静陈列着百年钓鱼工具与航海日记,木船模型诉说着非遗技艺的传承。行至祥鱼湖畔,碧水映着凉亭,锦鲤嬉戏,与远处浑浊却壮阔的杭州湾形成鲜明对比。退潮时,滩涂上零星停泊的渔船与忙碌分拣钓鱼收获的阿婆们,勾勒出渔村昔日的剪影。午餐选在海鲜一条街的临海饭店,黄鱼面是必尝——整条鲜嫩黄鱼卧于乳白汤中,远胜市区的精致与便宜。傍晚漫步沪杭公路,海风裹挟咸腥,观海台上远眺,五艘渔船如剪影定格于暮色中。若逢节庆,夜间的音乐喷泉与“海鲜长桌宴”更添烟火气,非遗鱼灯巡游点亮老街,恍若穿越千年渔港。归途前,我买下一包虾米干鲞,回味间忽觉:这里虽无蔚蓝海景,却以渔文化的坚韧与市井的鲜活,在时光浪潮中守住了上海最后的渔村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