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团长去腾冲》序
(仅以此文送给我的爷爷)这又是一场遗留在2024年的旅游,那时我在朋友圈里写过这么一段话:“不了解为什么,忽然间想起一个人,看完那部电视剧后,好久好久都缓不过劲来,于是他去了一趟腾冲,并把这件事情叫做朝圣,让腾冲的山石树木里触动你,第三触摸他们留在禅达的痕迹。”后来这段话还出目前了和顺古镇迎荷客栈的团迷签到本里。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冲动,非要去一个地方不可,这是一场朝圣之旅,朝圣的对象是中国远征军,朝圣的背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在这之间我做过不少努力,想在腾冲银杏最好看的的时候去,想邀请一些团迷一同前往拍摄记录,可是这类努力都失败了,或许是过去的疫情,或许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在2024年新年的第四天,2月25日,我背上背包,一个人前往腾冲,在这春寒料峭之际,去远方,走一趟我人文之旅,与历史对话,也与那些千千万万鲜活的生命对话。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直播如此旅游的帖子,邀请大伙到腾冲招募团的群里,也算是对过去的一个交代。就如此,我出发了,从春寒料峭的萧山机场飞到温暖的昆明,再坐火车到保山,转客车到腾冲,几经周折,颠沛流离,来到了心心念念的禅达,炮灰们,我终于来了。

1月26日贝雷帽青旅-腾跃三桥
下午三点左右走出客车,步行前往贝雷帽年轻人旅舍,腾冲的天特别的蓝,阳光明媚,走在路上,感觉万物复苏,滇西的记忆开始融入我的生命里。在青旅办理好入住后,我迫不及待的赶往腾跃三桥,这是团剧结尾的地方,也是我这场旅游开始的地方,当时老年烦了走过这座永顺桥,脱下帽子,回头看在他心里活了一辈子的南天门,我看着视频里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内心有无数情感在暗涌:

“二十四岁的时候,我在这里打了一场搏命的战斗,命令说只坚守两天,大家却守了三十八天,三十八天后,我太累了睡着了,这一觉我睡了60年,目前我八十四岁了,我把自己留在了这里,留给了南天门,年轻的时候我拼命的跑啊,逃啊,是为了回到我的故乡,那个当年叫北平的地方,目前我老了,我把自己余生交在了这里,只为了一抬头就看见我的南天门,我应该感谢你啊,南天门,在我垂老的记忆里,还有过去写下的那一笔英勇,让我能和后代们有所交代,你给了我一次新的生命,让我不再苟活,让我这个拖着伤腿的战士还有回忆,让我叫你一声爸爸吧,我的南天门,每当闭上双眼,我就会看见我的那些赤膊黑皮的弟兄们,我常常在梦中轻声呼唤着你们的名字,看着你们像亲人一样在我身边走过,人老了思绪就会飘忽,和灵魂一样,经过那样的一场恶战,我的灵魂早已没了重量,只有思绪在沉淀,他让我继续生活,我该回家了,猪肉白菜炖粉条子,现在是我最拿手的一道菜,我都闻到它的香味了,我的家就在这里,我该回家了。”

我在这座桥边,从白天呆到了日落黄昏,再到夜色即将来临,看着高黎贡山妈妈像从夕阳的余晖中渐暗,腾跃三桥上夜晚的灯光也开始亮起,时间如薄雾般飘忽,把所有记忆留在了过去,但大家会记得,会记得那些发生过的故事,并把它记录下来,并把它叫做历史。


(在来的路上,我找邮局盖了邮戳,在书店买了地方志的书和地图,假如再加上逛博物馆和与当地人聊天,就组成了我每次人文旅游的四要点了,之前有朋友问我,如此旅游是否非常累,我说是的,前期要做筹备,要知道当地的历史和翻阅书本,旅游过程中要记录,后期还要书写文稿和剪辑视频,但永远有这个但,这种旅游也是收成满满,从此你与这座城市有了深层次的联系,并非一瞬间的回忆,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感觉到的文化记忆,我把这种感受称之为城市之光)


晚上沿着腾跃河步行到国殇墓园,在河面的灯光下,滇西的夜晚宁静,我在门口看了一会,整理思绪,骑行共享电动车回到了青旅。青旅里正在烤火,这是云南特有些风俗,大家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聊天,老板递来烤好的云南粑粑,蘸着蜂蜜吃,风味很独特,就如此,我度过了来到腾冲的第一天。


1月27日 腾冲博物馆-国殇墓园
早上8点左右起床,洗漱完毕后,我携带昨天买的地图和纸笔来到青旅的院子,开始做攻略,今天计划去腾冲博物馆,国殇墓园,爬来凤山,晚上再去和顺古镇,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状况,致使之后的行程都做了调整,这个大家后面再讲。

在青旅外面的马路上扫了一个共享电动车,腾冲的共享电动车很便捷,30分钟2.5元,也是由于有共享电动车,我后面的行程才得以继续。骑行到距离博物馆不到300米的地方,我把电动车停靠到了停车位,去附近的早餐店吃了碗鸭血粉,吃饱后本计划步行前往腾冲博物馆,这个时候,意料之外发生了。在我走到一个报刊亭旁边时,左脚不小心踩到了凹陷的地面上,一没踩稳,脚腕处传来了钻心的疼痛,这个时候我了解我的脚扭了,于是迅速移动到附近的石凳上休息,脑海里浮现的是完了,这趟朝圣之旅难道就这么结束了?我在手机里搜索附近的药房,想买一些冰袋敷一下,看到马路对面正好有一家药房,我一瘸一拐的走向药房,由于没冰袋,只好在水龙头下冲了好久,在店长的帮忙下,给左脚脚腕喷了药剂贴上了膏药,这个时候疼痛才缓和过来一些。

我想,旅游还是想继续的,但由于扭伤是什么原因行程只好调整,只能走到哪算哪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拄着店长送的一根竹竿,一瘸接着一拐,变成了二十四岁的孟烦了,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是在旅游了,我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见烦了当初走过的禅达。

竹杖芒鞋轻胜马,走进腾冲博物馆,知道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以滇缅印古道作为展览主线,展示了腾冲独具特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人文积淀,它是中缅边境贸易城市,也是著名侨乡,曾于二战时期中缅印主战场闻名于世,而这所有的发生,都由于腾冲地处南方丝绸的道路(蜀身古道)的要冲,我一步一步走着,把每个展区的文物和介绍的文字记在脑海里。

南方丝绸的道路(蜀身毒道)盘踞在高黎贡山,旧时承载商贸,有南明皇帝的足迹也有海量名人的探索。曾给这座偏居边地的城池带来过巨大的财富和荣耀。二战时,远征军在这里展开了全方位抗日大反攻之始,在古道上重新修筑的史迪威公路,又让边城腾冲,在两千多年后,中华民族危亡存续的时刻,起到了重点性用途。腾冲,一个连名字都滚烫的地方,在西南边陲把它的热情,用古道传遍四面八方。

离开腾冲博物馆后,我借用共享单车,挪行至国殇墓园,脚踝处传来的刺痛,仿佛在提醒我当初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三面墙上挂满了无数头盔,一想起这类头盔下面过去也是一个个像康丫、豆饼、兽医这类鲜活的人,压抑的情绪第三从记忆中袭来,在脑海中翻江倒海。

我把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展区内容整理了一份大纲,想着搭配着书本《腾冲腾冲》重新知道那段中国远征军的那段历史。当我撕开历史的一角,立刻被高黎贡山延绵几百公里的枪林弹雨狠狠洞穿,被烟雾灼痛的眼睛,开始不停泪流。我过去呆滞在原地,想缩回那个电视剧,只想被情节打动,但最后还是勇敢的翻开了史书,开始知道这个故事背后鲜有人提起的历史,这趟朝圣的道路,是为了了却一个故事的魔怔,也是为了拾起那段历史,奉上一份哀思,更是为了找回我灵魂深处缺失的分量。

滇西抗战纪念馆展区大纲一:抗战后方滇军出省,会战中原/滇缅血线,抗战动脉/华侨机工,舍生救国/后方重镇,民主堡垒2、御敌前线日寇南进,进占缅甸/远征雄狮,挥戈入缅/浴血东瓜守,勇夺虎罴威/仁安羌解危,中国万岁/远征军败退,戴安澜为国捐躯(野人山)3、怒江对峙炸桥阻敌,拒敌怒西/不畏强暴,决死抗战(张问德)铸犁为剑,游击滇西(自卫游击队)/日寇暴虐,罪恶滔天4、飞虎驼峰飞虎临空,应战日机(飞虎队)/驼峰航线,超越死亡5、绝地反攻缅北作战,决战千里/中印公路,再造血脉/两翼大军,飞渡怒江/焦土抗战,光复腾冲6、驱寇出境三番争夺,龙陵光复7、祈愿和平《腾冲腾冲》书目1、战火烧边境2、铁血远征军3、滇缅抗战4、荣辱怒江边5、俯仰高黎贡6、生死进军路7、胜败古城垣8、爱恨天地间9远征英雄录10、腾冲记忆

我着重讲一些看完后印在脑海里的历史吧:为了修建滇缅公路,腾冲十里八乡累去世了多少人,当时青壮年几乎都上前线了,所以留下来修路的几乎都是老弱妇孺,她们的家离修建的公路非常远,要步行三5日才能到达。那时根本就机械极少,可以说这条公路几乎是老百姓们用肩挑,用手刨修建出来的。

反攻腾冲的时候,也是这类腾冲老百姓为远征军送饭,并在米饭上淋上辣豆豉,远征军议论说,在别处打仗饿饭,在这打仗老百姓送饭吃,打死也甘愿,腾冲抗战获得胜利的主体是远征军,根基是老百姓,有修路的,还有送粮的,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支援前线。

隔断日军的那座惠通桥,也是团剧里的行天渡,惠通桥狙击战,也就是团长组织打的那场战斗,粉碎了日军抢渡怒江,突进昆明的阴谋,稳定了滇西乃至整个大西南的战局。

滇西沦陷后曾有人倡导舍弃保山,退守澜沧江,有一个人力主坚守保山,他就是李根源,“国殇墓园”四个字也是他写的,他那份《告滇西父老书》写的义愤填膺,满腔血泪,在其他官员都撤退时,他和民众们一块留了下来,誓与保山共存亡“生活既读圣贤书,自有灵台比广居,志觉神清受其正,天翻地覆欲何如”在他的帮忙下,怒江守卫战终过江之敌歼灭。

年过花甲的张问德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抗日政府县长,这也是我在滇西抗战纪念馆里记忆最深的,他拄着拐杖,翻越高黎贡山八次,带领腾冲人民在敌后作战,视如水火的两个政权,在这极边之地以命相搏,他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答田岛书》也成为腾冲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年轻人十万军的号召下,大量常识分子参军,使远征军的素质得以较大的提高,战斗力也加大了,这其中就包括西南联大的穆旦。

驼峰航线上,飞虎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当时参展的美国兵的衣服上有一道特殊的血幅,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意思是这类美国人不远万里来这里助战,受伤了咱们可要救护他们啊,一想起纪念馆那一面墙的死亡名单,再想想团剧里的柯斯林,眼泪又忍不住了。

记得云旅游直播的群里,有位群友期望我拍一下中国远征军的名录墙,但我感觉视频拍摄不够了解,想着用相机来拍摄照片合成长图会了解很多,于是在那个下午,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不停的移动三脚架和单反,把那一长串的人名都用照片一一拍下,半个小时后,我终于完成了这件大事,我在群里说:好长的名录墙啊,可见当时死亡人数之多,群友说,穿越野人山就去世了几万人,忽然间我感到一阵锥心的疼痛,疼痛不是脚踝处传来的,而是内心。是啊,大家这么多人上前线,目前只剩下这么点人,剩下的人到哪里了呢?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6月和7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无人了解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远征军诗人穆旦之祭歌)

离开中国远征军名录墙,我去国殇墓园祭拜了一下,满山遍野的小山坡,苍松翠柏,布满了英灵的过往,我艰难的走上坡顶,向一个纪念塔深深的鞠了一个躬,”陆军第五四军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上敬战死的英灵,下敬涂炭的生灵,中间敬人世间的良心。向远征军致敬!


在附近的亭子里休息了一下,感觉恢复的差不多了,骑电瓶车去了来凤山,由于扭伤最后也没上去,只好在门口抬头想象,为了打下这座来凤山,远征军是仰攻啊,恰逢雨季,伤亡更是惨重,远处的老百姓通过自己家里房顶远眺这场战争,声音传来:中国兵万岁,勇敢万岁,杀!就如此在百姓的亲眼见证下,远征军艰难地打下了这一场决定性的战争,为光复腾冲打好了基础。

离开来凤山已经是傍晚了,骑行电瓶车回到青旅,洗了个澡,给腿喷上药剂,又贴上膏药,把帮助我直立行走的竹竿收好,明天还用的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腿伤误远征!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1月28日 绮罗古镇-和顺古镇
这天起来,感觉扭伤稍微好一些了,在青旅老板的推荐下骑车去了附近的绮罗古镇,只为品尝那碗黏黏糊糊的稀豆粉,坐在绮罗图书馆对面的早餐档吃的时候,仿佛感觉到团长就坐在我的对面,还在嫌弃着这碗怪味,吃完后在附近的早市逛了一会,打车去了和顺古镇,终于,我将亲眼看到炮灰们眼中的禅达,我又将和什么回忆狭路相逢呢?

这天,我从艾思奇纪念馆开始,在和顺古镇里根据我既定的路线行走,一个点位一个点位途经,一个回忆一个回忆重逢,拄着一根竹竿,像极了托钵行走的行僧,是的,我是来找我的前世今生的。

野鸭湖--迎荷客栈(团迷家)--和顺小巷(古建和非遗博物馆)--和顺图书馆--尹氏宗祠(庭审处)--小醉家--彩山静墅客栈(迷龙家)--千手观音古树群(兽医丢钥匙处)以上是我那天的行进路线,从上午开始,走到千手观音古树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手上那根竹竿依旧坚挺,我用两只手握住竹竿,支撑着身体,然背部靠在大树上休息,回忆那个找不到钥匙的老人,“哎呀,坏了,黄土坡坡下大雨了,空气咋甜丝丝的。”他点燃了炮灰们的期望。而我追忆过去,重走中国远征军的道路,也是为拥有迎接将来的勇气。

中午,我先去了迎荷客栈,这是一位团迷开的客栈,从2009年到2024年,历时14年,挺过了三年疫情,却不改往日的赤诚,当我和它相遇时,摆在我面前的是三本团迷的留言本,记录下了这十四年,团迷们来到禅达的心路经历。


那天,我在最后一本本子留下了我的故事:“不了解为何,忽然想是一个人,看完那部剧后,他久久缓不过来,于是他去了一趟腾冲,并把这称为朝圣,他在腾冲呆了五天,期间路上认识的人问他,去不去热海,去不失火山,他回答,你了解《我的团长我的团》么,我是由于这个来的。目前他来到了迎荷客栈,假如说迷龙家是炮灰的家,那样这个就是团迷的家,他说腾冲虽然是首次来,却有很了解的感觉,期望将来每年都能来看看。让腾冲的山石树木触动你,触摸他们留在禅达的痕迹,梦里禅达,印象腾冲”——2024年1月28日游魂小六走之前老板送了我三张关于团剧地址的明信片,也给这次重逢留下了回忆。






还记得那天的天气非常不错,微风和煦,我慢步在和顺古镇,时而拍照,时而驻足,像一个近乡情怯的孩子,我在微信群里不停的直播着我看到的风景,有看到的洗衣亭,和顺小巷里的博物馆,又一枚盖上的邮戳,还有和顺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在战火中存活了下来,保留下了文化的种子,好像在告慰那群背着沉沉的书本,游过怒江回到禅达的大家,和顺真美啊,我不由的发出感叹:滇西的风景假如没战争的阴霾,是否一直这么美,这里有千年的宗祠古建,先辈栽植的古树,有老天赏赐的火山、湿地、热海温泉、翡翠、会变成玉的巨树,古老的恩赐没易主,我依旧可以在这片鬼斧神工的土地上自由自在的随处乱逛,真好啊。


尹氏宗祠是团剧中庭审的拍摄地,在这里,团长首次说出了他心中的梦想,他说:我只想让事情是他本来的样子。后来他补充道:“他期望草是绿的,水是清的,做儿女的要尽个孝道,你想娶回家过日子的女性不该是个土娼,为国战死的人要放在祠堂里让人敬仰,我这做长官的告诉你正经话时也不该这么理不直气不壮。人都像人,你如此的念书人能把读的书派上用场,不是在这里狠巴巴地学做一个兵痞。我效忠的一直给我一个想头。人都非常善,有力量的人被弱小的人改变,不是被比他更有力量还欺凌弱小的人改变。

我坐在椅子上休息,看着远处的祠堂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排位。团长啊,这世道是你想要的样子么?是否大家目前丢得太多,少年中国才是当时的期望。对,非常重要!我办不到你们要我做的,把陋习说成美德,把谎话变成了规矩,把抹杀良心说成明智,把无耻变成了表演,把欺凌弱小说成正义,把人变成炮灰,把炮灰变成荣誉…直到目前我还在怀疑这个捡了其他人名字,背了半个小时的地名的龙文章是不是真实存在,他在大家最孱弱时出现,带领大家坚持到底,或许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具象的人物,而是一股不灭的信念,深埋在大家这个民族灵魂深处,每当苦难到来,大家相扶相携,一块走向光明。

小醉家附近有棵歪脖子树,从巷子口拐到这里,我把脚步放慢,左脚的疼痛第三袭来,仿佛时空交会,我探出头张望,有多少次从这里路过,就有多少次携带一生的眷恋离开。在这里遇见了一位团迷,大家坐在门口聊天,他谈起在这里的四天,哪儿都不想去,就在镇子里天天走一遍炮灰们的路,每天晚上失眠,昨天更是首次梦见死啦死啦和烦啦。

大家有同样的历程,也有一样的烦恼,大家在他们身上探寻我们的影子,也在他们身上探寻生活的意义,在他们身上探寻自己那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三魂七魄,好吧,努力做内心相信着点什么的人吧,坚守好我们的一块疆域,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儿,即使像禅达城内一棵歪脖子树,也一直向着天空成长。

告别团迷后,我去了彩山静墅客栈,也是团剧中的迷龙家,也是炮灰们的家,过去喧闹的房屋,静悄悄的呈目前我眼前,任我畅想过去在这里发生的喧闹。我忽然想起了一位女性,她叫上官戒慈,她说:大家再要三个儿子,老大叫雷宝儿,老二叫龙宝儿。老三叫虎宝儿,老四叫慈宝儿,可是迷龙你了解么,生三个儿子时间会非常长的,咱们这辈子就过去了。她和迷龙躺在那张一米八的雕花大床上:对,大家就是奸夫淫妇。看着那些被迷龙炸过的家具,她又崩溃了,它坐在那里,没啜泣,而是比哭泣更要命的发呆,别想了别想了,她告诉自己:迷龙,求求你别来了。室迩人遐,物是人非,现在的彩山静墅只有回忆可以填补了,我走出客栈,在当初炮灰门在的路口看向远方,今日的风景可真好啊,尽管春季还没有来到,油菜花地里已经开始金黄,和绿色的田野相映成趣,我心里许着,嘴上说着:我还会再来,还会再来这里的。


晚上我在千手观音古树群旁的小店里吃了晚餐,满满的一碗蛋炒饭和一杯热茶,忽然间有的怀念这几天发生的所有,当我意识到这类感触不是来自电视剧,而是我实实在在呆过的腾冲时,眼泪差点就要流下来,终于我来到了我心心念念的禅达,达成了我的梦想。

从和顺古镇正门打车回了青旅,继续坐在室外烤火,我向大伙推荐这一天的历程,其中一个朋友问我:为何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呢。我说缘由有不少,其正最大是什么原因由于他们的改变,他们从一群炮灰成长为一群真的的军人,直面我们的灵魂,和日本人开战。让我了解了一句话:命,由你对待命的方法决定,是你笃定该做的事、正确的事。
1月29日 和顺古镇-国殇墓园
一大早就整理好背包,拿着竹竿外出,和小醉家认识的团迷约好在8:30在和顺早市相聚,今天想拍点关于团迷来到和顺的感受的视频画面。我先来到了李氏宗祠,也是团剧中的虞啸卿师部,时至7点左右,天还没有亮,四周一片鱼肚白,我架起三脚架,拍和顺古镇的日出,看着远处的山头和近处的野鸭湖,忽然了解了什么叫做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天色渐亮,和顺古镇也日渐复苏,步行走向早市与团迷碰头,在附近吃了碗米线,又回到了熟知的小醉家,拍摄了一段视频。

和团迷第三告别,我也在和顺古城里游荡,一遍遍走炮灰门走过的路,去了小醉洗衣亭,还去了张氏宗祠(川军团团部)和那段百姓迎接路。去时铺云遮月,回时干戈寥落,马革裹尸乃大悲情,不是大豪情。老乡绅在这里说道,也成了我在和顺古镇最后的回忆。

从和顺古镇步行前往国殇墓园,今天还要和在青旅认识的一名退伍老兵拍摄视频再一次来到国殇墓园,门口的保安看到我拄着的竹竿笑说道:又来了啊。我说是的,走之前再来看看。我和退伍老兵各自买了一束花向墓园走去,每到一个地方,老兵就停下,向远征军敬礼,手臂和右手平行,久久才放手,大家再一次登上小团坡,在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下,把菊花放手,深深鞠躬,奉上我迟到的哀思。

相信这里有猪肉炖粉条们的团聚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由于团迷的一张照片,我在中国远征军名录墙找到了龙文章,剧里他的名字是捡来的,可日常他的名字留在了这面墙上,这能证明什么?命齿轮拨云诡谲,却已证明他过去来过。

还记得在2024年的某天,那时我还是大学生,和我爷爷一块去了渡江战役纪念馆,那时我什么都不懂,只听了爷爷给我讲他过去战斗过的地方和那些故事,看着那面和远征军名录墙一样的墙,心里傻傻的在想,为何历史只给他们留下一连串的名字呢?年初,爷爷病危,疫情当下,所有些所有都变得不可知,那时我看着爷爷,心里又在乱想:他和他的那些兄弟会在江对岸相遇么,会么?半个月后,疫情渐渐消散,我携带这份沉重来到了这里,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二楼,我看到了八个字:老兵不死,只不过凋零,一下子哭了出来。恩,会相遇的,会记得的。或许大家搬不动整个世界,但至少让自己有所改变,或许大家办不到不亏不欠,但至少让那些感动长留神间,从此,莫失莫忘!

那天还去邮局给群里的大伙寄了明信片,有腾冲每个景点的画面,我在每张明信片都留下了一句话:梦里禅达,印象腾冲,在群里告诉大伙后,记录了这篇游记的开始,这场朝圣的道路马上结束,下一次我的人文旅游又会是哪儿呢?这辈子就是一个个未竟之志铺起来的!别在人前述说你的理想,由于你为它支付的是我们的生命。

可惜我的竹竿不可以带回作为纪念,只能成为了那晚烤火的燃料,立刻就要离开了,还有点不舍得呢,这个旅游计划是去年腾冲银杏前一阵敲定的,时隔三个月终于来到了这里,4日时间,眨眼而过,忽然想起纳兰性德的一首诗:哪个念西风一个人凉?萧萧黄叶闭疏窗,生活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一般。当所有结束,过程就看上去很简单。

次日早晨,我坐上开往保山的客车,像阿译那样对着车窗外,心中大喊:再见腾冲,我珍惜这一段心路经历,等以后再回到这,必然会用愈加复杂的感情去感受,我继续看着窗外,看山河秀丽,看江河奔流,看大家失而复得的家园和重新拼回的完整版图。那天又是很周折的交通方法,从昆明长水机场到萧山机场,已经凌晨1点多了,我打车回到家,可一躺在床上,就开始回忆,回忆着绍兴,萧山,昆明,保山,再到过去在脚下的禅达,回忆着一路的起起落落。当命对大家无情戏弄,大家可以有另外一种姿态回话,不是逆来顺受,不是任由摆布,更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昂首挺胸,做自己该做的,用坚持,用信念,用行动对抗所有无可抵挡的现实,最后在尘埃里开出一朵鲜艳的花儿,而这一路,也是对我一个人的救赎。

后面又发生了不少故事,在我回到杭州后不久,群里的一位游侠也去了腾冲,替我弥补上了没去松山和惠通桥的遗憾。而另外一位团迷在迎荷客栈找到了我的记录,她说这种感觉非常神奇,像在和另一个人通过留言本时空对话,而后的某一天,我在B站的视频里也看到了我在小醉家写的那段话。




是的,大家这类一样的人终会在某个时空相遇。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大家的故事,让大家一块记住吧,记一辈子。

结尾和其它一些内容













